党报头条官网>>名家论道
媒介过剩时代党报重大政论策划应彰显特色凝心聚力——以湖南日报建党100周年政论文章为例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欧阳金雨 万丽君 发布时间:2021-09-26 09:00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宣部主管的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微博、微信、头条号、百家号等发布渠道的发展与成熟,为表达观点提供了触手可及的平台。技术的发展、传播的便利,使得当下信息传播呈裂变式增长,呈现出“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新型传播趋势。

  与此相对应的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热点话题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专注于某一媒体、某一事件的时间和精力收缩,对于阅读质量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足够有用的高质量信息,是当下受众的迫切需求。

  即使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仍然是当仁不让的王者。在竞争激烈的信息浪潮中,如何发挥党媒优势、更好地引领舆论?唯有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为用户提供真实和优质的内容,才能凸显主流媒体的主流价值。由此而言,今天的主流媒体对精品力作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首要的,就是作为党报“旗帜”的评论。

  在评论领域长期耕耘的人都会发现,尽管音频、视频、图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日益占据更多注意力资源,但高质量精品政论文章的勃兴,已成为媒体争夺读者用户的一道独特景观。献礼建党百年,中央级媒体如人民日报“任仲平”、新华社“钟华论”、解放军报“解辛平”,地方党报如南方日报“岳音”、新华日报“辛仲平”等,都相继刊发了大量政论文章,湖南日报也不遑多让。

  2021年6月30日,湖南日报以“写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副题,刊发6700字编辑部政论文章《铭记百年奋斗开启新的征程》。这篇作品在社长、总编辑、分管副总编辑的亲自指导下,由湖南日报湘评频道组织团队担纲写作。文章以历史的厚度致敬百年奋斗,以理论的深度展示光明前景,以火热的激情升华主题感召时代,以精美的语言感染网上网下,成为省级党报宣传报道的扛鼎之作,在客户端、微信公号、微信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获得广泛好评。

  打开历史视野 策划高屋建瓴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搜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历史感,是新闻报道特别是政论文章的制胜法宝。在这篇政论文章的策划中,湖南日报甫一开始就将历史感定为文章的主基调,力求以历史感彰显思想性、增强说服力。

  《铭记百年奋斗开启新的征程》一文,一是力求在历史坐标上立意。文中进行了多项对比: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发生了巨变;百年来,中国从山河破碎、几近亡国灭种逐渐走向独立、富强、复兴;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国从理想变成现实,而且在不断推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上硕果累累。历史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作用,历史感是对历史的感知和领悟,梳理历史实际上就是升华思想的过程。由此而写就的政论文章,历史感强烈、使命感厚重。对历史史料的灵活运用,亦给人新鲜、深厚、丰富、饶有兴味之感。

  二是力求在历史逻辑里论证。这篇政论文章聚焦百年奋斗,但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100年的时间区间。它写到了历史的选择:我们历经多次变法、多次改革,但“诸路都走不通”,最后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将时间的跨度拉长:写到了马克思1852年的预言,又写到今年6月18日开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把重大事件放到整个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考察,标示出了其在历史坐标上的方位,揭示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历史对于今天、对于未来的昭示意义。

  事实证明,与历史对话,发时代之声,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放眼宏大主题 彰显区域优势

  湖南日报政论文章既有政论所有的共性,也有独特的地方评论特质,这个特质就是湖南所特有的红色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

  湖南是毛主席的家乡,是诞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在百年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湖南,对湖南用好红色资源和党史资源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湖南发扬革命传统,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从党的辉煌历史中汲取砥砺奋斗的精神力量。这篇政论文章贴近现实,及时回应公众对持续擦亮“湖南红”的关切。

  文章第六部分,以“砥柱之坚、开创之功、牺牲之众、贡献之大”高度概括了湖南在百年党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对湖南的红色资源如数家珍,对湖南的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信手拈来。虽只有900字,却勾勒出了红色潇湘最美的模样,是读者了解湖南、了解党史的“导航图”。

  作为湖南的党员干部,面对丰富的红色资源,不能错过“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机,理应更加自信以湖南一地一域的繁荣助推复兴伟业。文章第十一部分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求实的力量、斗争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持续擦亮红色底色”三个方面回应这种现实需求。

  事实证明,放眼宏大主题,彰显区域红色优势,是湖南日报区别于其他地方政论最显著的特征。既回观历史,又与现实充分结合,起点高、落点实,最大限度汇聚人民群众磅礴力量。

  站在思想高度 回应群众关切

  “文章合为时而著”。此篇政论文章之所以能够破圈、拥有广泛的读者,一方面是因为擅长进行厚重的历史叙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站在思想的高度,回应群众关切,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开局“十四五”、迈向新征程,“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是湖南必须担当的使命,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根源上说都是思想上的问题。”就未来的发展中,此篇政论文章首先提到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锚定前进方向、找准行动坐标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结合党的非凡历程以及湖南的发展背景,更能增进对这一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把理论武装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定能汇聚起澎湃动力。

  在整篇文章中,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到“以人民为中心‘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从“于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丰厚滋养”到“驰而不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关于未来的点位都非常精准。整体来看,这篇文章既激扬信心、展望接下来的宏伟征程,又强调看清风险挑战、补齐短板不足,回应湖南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也让读者更好地从历史中发现规律,汲取把握今天、走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很好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同时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我们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也不接受不怀好意的颐指气使说教,我们要有定力有耐心,走自己的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事实证明,因势利导,回应读者关切,提升舆论引导的实效和质量,方能确保宣传思想工作产生良好的效果。

  坚持人民立场 汇聚强大合力

  “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当下,社会平均知识水平不断上升,社会舆论更加开放多元。融媒传播格局下,党报评论如何找到党心民意的共鸣点,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影响力,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有效“桥梁”,同样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梅里亚姆在《政治权力》中,将政治象征分为两种类型,即“理性政治”和“感性政治”。所谓“理性政治”,就是诉诸合理且明智的“使人可以确信的东西”;与之相对应,“感性政治”,则是使用“应使人激动的东西”,来调动人们的感情和情绪。真正有生命力的评论,同样需要理性与感性的共济。此篇政论文章,正是情理交融的典范之作。

  以人民视角诠释重大命题。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是重大叙事的主体,也是具体而微最有说服力的观照。文章没有直接展开议论,而是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旋律谈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为人民服务永远没有终点”。由感性的笔触出发,以人民的视角进行情感表达,不失为“有温度的说服”,充满着暖意和亲近感。

  以典型故事触动深刻思考。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传播的本质,其实就是讲好故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宏大的题材下,媒体推出的重磅评论篇幅都不小,如果只是事实和道理的简单罗列,读起来难免会让读者觉得枯燥乏味。湖南日报政论文章有6700字,但读来却让人觉得言之有物、言之有趣。文章在论述共产党人的精神时,既有李大钊、方志敏、夏明翰、陈树湘等人坚定信念的个例故事,也有370万党员烈士牺牲的集体事例。在论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时,列举了中国共产党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举全国之力“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漏一人”;救治患者产生的费用,除医保之外其他的部分均由政府财政兜底的“身边事”。正是因为以“典型故事”作为论据,让抽象的主题具体化,故事、典型、观点跃然纸上,再予以精练总结,触发深刻思考,才真正达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

  且因为大型政论文章的主题是严肃的,思想有高度,文字更需有质感。坚持改善表达方式、不断革新语言范式,让语言更鲜活一点,让说理更清晰一点,把思想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方能在读者心中形成更多共识,让党报的声音传播得更深更远。

  湖南日报这篇政论文章适当采用修辞技巧,释放情感张力,让读者看得懂、读得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文中这样的引用,简洁明快又生动活泼;“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好不好,自己走了才知道”,这样的说理,鲜明清晰又通俗易懂;“没有什么梦想,比14亿人民的共同梦想更伟大;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这样的排比,文采斐然又极富有韵律。多层段落、精短句式,使用排比、暗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烘托了大气磅礴的节庆氛围,渲染了恢宏无比的节日观感。

  站在人民的视角思考问题,使用人民的话语体系表达观点,是这篇政论文章的典型特点。拉近文章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让读者能够切身理解、感受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和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念,从而凝心聚力,汇聚起砥砺奋进的强大合力,这正是党报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结语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评论始终是媒体特别是党媒的旗帜和灵魂。随着观点竞争日趋激烈,党报评论不仅要站得高、看得远,更要想得深、讲得透。唯有坚持守正创新,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政论作品,方能更好地承担起以优质内容引领社会思潮的使命和任务。

  (作者:欧阳金雨,湖南日报·新湖南湘评频道副总监;万丽君,湖南日报·新湖南湘评频道评论员)

责任编辑:钱一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媒介过剩时代党报重大政论策划应彰显特色凝心聚力——以湖南日报建党100周年政论文章为例
来源:《中国报业》 2021-09-26 09:00:2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微博、微信、头条号、百家号等发布渠道的发展与成熟,为表达观点提供了触手可及的平台。技术的发展、传播的便利,使得当下信息传播呈裂变式增长,呈现出“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新型传播趋势。与此相对应的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热点话题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专注于某一媒体、某一事件的时间和精力收缩,对于阅读质量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足够有用的高质量信息,是当下受众的迫切需求。即使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仍然是当仁不让的王者。在竞争激烈的信息浪潮中,如何发挥党媒优势、更好地引领舆论?唯有主力军挺进主战场,为用户提供真实和优质的内容,才能凸显主流媒体的主流价值。由此而言,今天的主流媒体对精品力作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首要的,就是作为党报“旗帜”的评论。在评论领域长期耕耘的人都会发现,尽管音频、视频、图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日益占据更多注意力资源,但高质量精品政论文章的勃兴,已成为媒体争夺读者用户的一道独特景观。献礼建党百年,中央级媒体如人民日报“任仲平”、新华社“钟华论”、解放军报“解辛平”,地方党报如南方日报“岳音”、新华日报“辛仲平”等,都相继刊发了大量政论文章,湖南日报也不遑多让。2021年6月30日,湖南日报以“写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副题,刊发6700字编辑部政论文章《铭记百年奋斗开启新的征程》。这篇作品在社长、总编辑、分管副总编辑的亲自指导下,由湖南日报湘评频道组织团队担纲写作。文章以历史的厚度致敬百年奋斗,以理论的深度展示光明前景,以火热的激情升华主题感召时代,以精美的语言感染网上网下,成为省级党报宣传报道的扛鼎之作,在客户端、微信公号、微信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获得广泛好评。打开历史视野策划高屋建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搜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历史感,是新闻报道特别是政论文章的制胜法宝。在这篇政论文章的策划中,湖南日报甫一开始就将历史感定为文章的主基调,力求以历史感彰显思想性、增强说服力。《铭记百年奋斗开启新的征程》一文,一是力求在历史坐标上立意。文中进行了多项对比: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数量发生了巨变;百年来,中国从山河破碎、几近亡国灭种逐渐走向独立、富强、复兴;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中国从理想变成现实,而且在不断推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上硕果累累。历史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作用,历史感是对历史的感知和领悟,梳理历史实际上就是升华思想的过程。由此而写就的政论文章,历史感强烈、使命感厚重。对历史史料的灵活运用,亦给人新鲜、深厚、丰富、饶有兴味之感。二是力求在历史逻辑里论证。这篇政论文章聚焦百年奋斗,但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100年的时间区间。它写到了历史的选择:我们历经多次变法、多次改革,但“诸路都走不通”,最后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将时间的跨度拉长:写到了马克思1852年的预言,又写到今年6月18日开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把重大事件放到整个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考察,标示出了其在历史坐标上的方位,揭示出了历史的发展规律以及历史对于今天、对于未来的昭示意义。事实证明,与历史对话,发时代之声,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放眼宏大主题彰显区域优势湖南日报政论文章既有政论所有的共性,也有独特的地方评论特质,这个特质就是湖南所特有的红色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湖南是毛主席的家乡,是诞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在百年党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湖南,对湖南用好红色资源和党史资源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湖南发扬革命传统,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从党的辉煌历史中汲取砥砺奋斗的精神力量。这篇政论文章贴近现实,及时回应公众对持续擦亮“湖南红”的关切。文章第六部分,以“砥柱之坚、开创之功、牺牲之众、贡献之大”高度概括了湖南在百年党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对湖南的红色资源如数家珍,对湖南的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信手拈来。虽只有900字,却勾勒出了红色潇湘最美的模样,是读者了解湖南、了解党史的“导航图”。作为湖南的党员干部,面对丰富的红色资源,不能错过“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机,理应更加自信以湖南一地一域的繁荣助推复兴伟业。文章第十一部分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求实的力量、斗争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持续擦亮红色底色”三个方面回应这种现实需求。事实证明,放眼宏大主题,彰显区域红色优势,是湖南日报区别于其他地方政论最显著的特征。既回观历史,又与现实充分结合,起点高、落点实,最大限度汇聚人民群众磅礴力量。站在思想高度回应群众关切“文章合为时而著”。此篇政论文章之所以能够破圈、拥有广泛的读者,一方面是因为擅长进行厚重的历史叙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站在思想的高度,回应群众关切,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开局“十四五”、迈向新征程,“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是湖南必须担当的使命,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内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根源上说都是思想上的问题。”就未来的发展中,此篇政论文章首先提到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锚定前进方向、找准行动坐标的思想之旗、精神之魂”。结合党的非凡历程以及湖南的发展背景,更能增进对这一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把理论武装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定能汇聚起澎湃动力。在整篇文章中,从“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到“以人民为中心‘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从“于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丰厚滋养”到“驰而不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关于未来的点位都非常精准。整体来看,这篇文章既激扬信心、展望接下来的宏伟征程,又强调看清风险挑战、补齐短板不足,回应湖南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也让读者更好地从历史中发现规律,汲取把握今天、走向未来的智慧和力量,很好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同时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我们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也不接受不怀好意的颐指气使说教,我们要有定力有耐心,走自己的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事实证明,因势利导,回应读者关切,提升舆论引导的实效和质量,方能确保宣传思想工作产生良好的效果。坚持人民立场汇聚强大合力“一张报纸,上连党心,下接民心”。当下,社会平均知识水平不断上升,社会舆论更加开放多元。融媒传播格局下,党报评论如何找到党心民意的共鸣点,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影响力,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有效“桥梁”,同样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梅里亚姆在《政治权力》中,将政治象征分为两种类型,即“理性政治”和“感性政治”。所谓“理性政治”,就是诉诸合理且明智的“使人可以确信的东西”;与之相对应,“感性政治”,则是使用“应使人激动的东西”,来调动人们的感情和情绪。真正有生命力的评论,同样需要理性与感性的共济。此篇政论文章,正是情理交融的典范之作。以人民视角诠释重大命题。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人民是重大叙事的主体,也是具体而微最有说服力的观照。文章没有直接展开议论,而是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旋律谈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让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为人民服务永远没有终点”。由感性的笔触出发,以人民的视角进行情感表达,不失为“有温度的说服”,充满着暖意和亲近感。以典型故事触动深刻思考。柏拉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传播的本质,其实就是讲好故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宏大的题材下,媒体推出的重磅评论篇幅都不小,如果只是事实和道理的简单罗列,读起来难免会让读者觉得枯燥乏味。湖南日报政论文章有6700字,但读来却让人觉得言之有物、言之有趣。文章在论述共产党人的精神时,既有李大钊、方志敏、夏明翰、陈树湘等人坚定信念的个例故事,也有370万党员烈士牺牲的集体事例。在论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时,列举了中国共产党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举全国之力“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漏一人”;救治患者产生的费用,除医保之外其他的部分均由政府财政兜底的“身边事”。正是因为以“典型故事”作为论据,让抽象的主题具体化,故事、典型、观点跃然纸上,再予以精练总结,触发深刻思考,才真正达到了“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且因为大型政论文章的主题是严肃的,思想有高度,文字更需有质感。坚持改善表达方式、不断革新语言范式,让语言更鲜活一点,让说理更清晰一点,把思想性与可读性相结合,方能在读者心中形成更多共识,让党报的声音传播得更深更远。湖南日报这篇政论文章适当采用修辞技巧,释放情感张力,让读者看得懂、读得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文中这样的引用,简洁明快又生动活泼;“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好不好,自己走了才知道”,这样的说理,鲜明清晰又通俗易懂;“没有什么梦想,比14亿人民的共同梦想更伟大;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这样的排比,文采斐然又极富有韵律。多层段落、精短句式,使用排比、暗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烘托了大气磅礴的节庆氛围,渲染了恢宏无比的节日观感。站在人民的视角思考问题,使用人民的话语体系表达观点,是这篇政论文章的典型特点。拉近文章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让读者能够切身理解、感受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和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念,从而凝心聚力,汇聚起砥砺奋进的强大合力,这正是党报的职责和使命所在。结语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评论始终是媒体特别是党媒的旗帜和灵魂。随着观点竞争日趋激烈,党报评论不仅要站得高、看得远,更要想得深、讲得透。唯有坚持守正创新,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政论作品,方能更好地承担起以优质内容引领社会思潮的使命和任务。(作者:欧阳金雨,湖南日报·新湖南湘评频道副总监;万丽君,湖南日报·新湖南湘评频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