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理论前沿
农业的“芯片”也需尽快升级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德进 发布时间:2022-06-06 09:30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从源头上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种业发展,多次在不同场合为种业改革发展指明方向。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各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都围绕种业创新、种源安全、种业科技等问题做出了具体安排。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种子净进口国,2019年我国种业贸易逆差达2.24亿美元,创新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十分迫切。目前我国种业研发创新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财政经费资助不足,且以短期项目为主,不利于育种工作的持续开展。加之,受国际粮价波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俄乌冲突的影响,让种子“中国芯”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更为紧迫。对此,应从几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第一,坚持系统观念,落实两个战略。夯实“藏粮于地”战略。关注耕地数量,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加快低产农田改造和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灌溉设施和灌溉管理,推动水资源高效循环可持续利用。夯实“藏粮于技”战略。加大以育种技术为重点的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和装备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继续深入推进“南繁硅谷”等种业创新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带动、良种繁育等合作形式,打通良种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让好种子惠及更多农民,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入开展文明用餐活动,坚决杜绝粮食浪费。


  第二,坚持分类施策,开展粮食安全精准攻关。针对我国需求规模大、与国际差距显著、对外依存度高的农作物和畜禽种源,积极开展精准攻关,补短板消隐患。在口粮安全方面,在绝对保障口粮数量安全情况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增加优质大米与特种小麦生产。实施稻麦生产者收入补偿政策,完善优质优价生产环境和市场机制,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在饲料粮安全方面,一方面适度增加以大豆为代表的饲料粮贸易,加快实现多样化进口,降低对部分国家进口饲料粮的高度依赖;另一方面促进饲料粮多元化,增加油料和牧草等非大豆蛋白饲料生产,保障我国畜产品和饲料供给安全。在畜禽种源安全方面,尽早实现畜禽种源自主可控,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降低关键节点“卡脖子”风险,降低市场供给波动。


  第三,坚持协同配合,提高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政府投入,建设并完善种质资源库、育种创新平台、品种测试中心、制(繁)种基地建设,夯实种业发展基础。引导企业研发创新,通过财税、金融、奖补等措施引导我国种业企业主动对标国际种业先进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大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形成我国种业布局中坚力量。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种业,在市场主导的前提下,通过政府性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布局种业行业,借助投资、控股、兼并等市场化手段,扶持种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升种业行业市场集中度,增强种业市场国际竞争力。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配合,努力改变科研院所、高校和种业企业等创新主体各自为政的现状,加快构建以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分工协作、利益联结的“育、繁、推”一体化、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种业政产学研用协同效应。


  第四,坚持规范治理,优化种业竞争市场格局。“生物育种”是我国战略性科技力量,2020年以来我国种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为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创造了较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应继续提高生物育种研发投入,强化育种研发创新,加快储备生物转基因技术;加强种业专利保护,聚焦产量和抗性等重点指标,修订完善种业专利审定标准,提高种业专利审定门槛。同时加速修订地方标准,从严审定品种,对已登记品种进行清理。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种业知识产权市场监管范围,对种业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突出问题严肃治理。由此协同发力,升级农业“芯片”,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


  (吴德进,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文钰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农业的“芯片”也需尽快升级
来源:光明日报 2022-06-06 09:30:00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从源头上影响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种业发展,多次在不同场合为种业改革发展指明方向。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以及各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都围绕种业创新、种源安全、种业科技等问题做出了具体安排。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种子净进口国,2019年我国种业贸易逆差达2.24亿美元,创新关键技术亟待突破,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十分迫切。目前我国种业研发创新以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财政经费资助不足,且以短期项目为主,不利于育种工作的持续开展。加之,受国际粮价波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俄乌冲突的影响,让种子“中国芯”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更为紧迫。对此,应从几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第一,坚持系统观念,落实两个战略。夯实“藏粮于地”战略。关注耕地数量,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加快低产农田改造和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灌溉设施和灌溉管理,推动水资源高效循环可持续利用。夯实“藏粮于技”战略。加大以育种技术为重点的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和装备技术在农业的应用,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继续深入推进“南繁硅谷”等种业创新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带动、良种繁育等合作形式,打通良种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让好种子惠及更多农民,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入开展文明用餐活动,坚决杜绝粮食浪费。第二,坚持分类施策,开展粮食安全精准攻关。针对我国需求规模大、与国际差距显著、对外依存度高的农作物和畜禽种源,积极开展精准攻关,补短板消隐患。在口粮安全方面,在绝对保障口粮数量安全情况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增加优质大米与特种小麦生产。实施稻麦生产者收入补偿政策,完善优质优价生产环境和市场机制,增加种粮农民收入。在饲料粮安全方面,一方面适度增加以大豆为代表的饲料粮贸易,加快实现多样化进口,降低对部分国家进口饲料粮的高度依赖;另一方面促进饲料粮多元化,增加油料和牧草等非大豆蛋白饲料生产,保障我国畜产品和饲料供给安全。在畜禽种源安全方面,尽早实现畜禽种源自主可控,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降低关键节点“卡脖子”风险,降低市场供给波动。第三,坚持协同配合,提高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政府投入,建设并完善种质资源库、育种创新平台、品种测试中心、制(繁)种基地建设,夯实种业发展基础。引导企业研发创新,通过财税、金融、奖补等措施引导我国种业企业主动对标国际种业先进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大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形成我国种业布局中坚力量。支持社会资本投资种业,在市场主导的前提下,通过政府性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布局种业行业,借助投资、控股、兼并等市场化手段,扶持种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升种业行业市场集中度,增强种业市场国际竞争力。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配合,努力改变科研院所、高校和种业企业等创新主体各自为政的现状,加快构建以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用分工协作、利益联结的“育、繁、推”一体化、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升种业政产学研用协同效应。第四,坚持规范治理,优化种业竞争市场格局。“生物育种”是我国战略性科技力量,2020年以来我国种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为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创造了较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应继续提高生物育种研发投入,强化育种研发创新,加快储备生物转基因技术;加强种业专利保护,聚焦产量和抗性等重点指标,修订完善种业专利审定标准,提高种业专利审定门槛。同时加速修订地方标准,从严审定品种,对已登记品种进行清理。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种业知识产权市场监管范围,对种业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突出问题严肃治理。由此协同发力,升级农业“芯片”,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吴德进,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