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文旅康养
重温抗战文学:手掌残损,仍要抚摸这片土地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发布时间:2020-09-03 15:20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时期,诞生过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既有民族危难之下的热血呐喊,对侵略者血腥罪行的愤怒控诉;也有知识分子面对历史苦难的哲学沉思,战火纷飞之下的日常生活……这些作品不仅燃烧着民族反抗侵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伟大精神,而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追求光明的未来而进行斗争。今天,让我们重温经典抗战文学作品,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诗歌

艾青《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土地”是艾青诗作的中心意象之一,代表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当属写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诗中的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朴素真实,有着永恒的艺术生命力。

同一时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将目光转到了与中国大地的命运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而“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又表现出诗人对中国革命长期性、艰苦性的深刻认识。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节选自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1942年春,戴望舒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化为抚摸祖国版图的动作,想象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

散文

丰子恺《辞缘缘堂》

我们向各书架检书,把心爱的、版本较佳的、新买而尚未读过的书,收拾了两网篮……别的东西我都不拿。一则拿不胜拿;二则我心中,不知根据甚么理由,始终确信缘缘堂不致被毁,我们总有一天回来的

——节选自丰子恺《辞缘缘堂》

熟悉丰子恺的读者,一定知道缘缘堂在他心中的地位。1938年,丰子恺在逃避战乱的路途中,得知缘缘堂被焚毁,一时悲从中来,并于次年写下了《辞缘缘堂》,“现在漂泊四方,已经两年。有时住旅馆,有时住船,有时住村舍、茅屋、祠堂、牛棚,但凡我身所在的地方,只要一闭眼睛,就看见无处不是缘缘堂。”

丰子恺通过深情的叙述、细腻的文字,不仅展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悲壮。史书般的浓重笔墨,“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六日,即旧历十月初四日,是无辜的石门湾被宣告死刑的日子。”将侵略者的暴行铭刻在文字里。

巴金《废园外》

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

——节选自巴金《废园外》

《废园外》记述的是抗战时期昆明的百姓生活。1941年,作者散步来到废园,从墙的缺口望见园中欣欣向荣的花木和四周的残破景象,两相对比,表达出人在战争中的渺小和脆弱,凸显生命被践踏、被毁灭的悲剧。

文章的结尾,巴金写道:“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把眼前所见与自身所感联系起来,悲凉与愤恨之情溢于言表。


责任编辑:董硕审核: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重温抗战文学:手掌残损,仍要抚摸这片土地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2020-09-03 15:20:17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时期,诞生过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其中,既有民族危难之下的热血呐喊,对侵略者血腥罪行的愤怒控诉;也有知识分子面对历史苦难的哲学沉思,战火纷飞之下的日常生活……这些作品不仅燃烧着民族反抗侵略、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伟大精神,而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追求光明的未来而进行斗争。今天,让我们重温经典抗战文学作品,追忆那段峥嵘岁月。诗歌艾青《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土地”是艾青诗作的中心意象之一,代表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当属写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诗中的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朴素真实,有着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同一时期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将目光转到了与中国大地的命运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而“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又表现出诗人对中国革命长期性、艰苦性的深刻认识。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节选自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1942年春,戴望舒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化为抚摸祖国版图的动作,想象祖国广阔土地好像就在眼前,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既是诗人长期孕育的情感的结晶,也是他在困苦抑郁中依旧保持着的爱国精神的升华。散文丰子恺《辞缘缘堂》我们向各书架检书,把心爱的、版本较佳的、新买而尚未读过的书,收拾了两网篮……别的东西我都不拿。一则拿不胜拿;二则我心中,不知根据甚么理由,始终确信缘缘堂不致被毁,我们总有一天回来的——节选自丰子恺《辞缘缘堂》熟悉丰子恺的读者,一定知道缘缘堂在他心中的地位。1938年,丰子恺在逃避战乱的路途中,得知缘缘堂被焚毁,一时悲从中来,并于次年写下了《辞缘缘堂》,“现在漂泊四方,已经两年。有时住旅馆,有时住船,有时住村舍、茅屋、祠堂、牛棚,但凡我身所在的地方,只要一闭眼睛,就看见无处不是缘缘堂。”丰子恺通过深情的叙述、细腻的文字,不仅展现出坚强的民族气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悲壮。史书般的浓重笔墨,“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六日,即旧历十月初四日,是无辜的石门湾被宣告死刑的日子。”将侵略者的暴行铭刻在文字里。巴金《废园外》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节选自巴金《废园外》《废园外》记述的是抗战时期昆明的百姓生活。1941年,作者散步来到废园,从墙的缺口望见园中欣欣向荣的花木和四周的残破景象,两相对比,表达出人在战争中的渺小和脆弱,凸显生命被践踏、被毁灭的悲剧。文章的结尾,巴金写道:“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把眼前所见与自身所感联系起来,悲凉与愤恨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