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头条官网>>党史博览
辽宁锦州:文化公园里重温配水池战斗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朱忠鹤 发布时间:2024-03-28 11:07
生成海报

党报头条是中国报业协会所属融媒矩阵平台

  3月的锦州城,乍暖还寒。从锦州老城区沿着人民街一路向北,坡道渐陡,人流渐少。


  “离这儿不远,那就是‘配水池’。”在路人的指引下,人民街西侧的一片高地映入记者眼帘。几年前,这里是被平房与砖墙环绕的辽沈战役战斗遗址,如今已经变身成红色主题文化公园。


  此时,阳光正暖。平坦且整洁的广场上,游人三三两两,有的在广场漫步游走,有的推着婴儿车,沐浴着阳光。幸福之感穿透四周密植的草木,四溢开来。


adf8b71447bc0f8a823b85ee4c0c7a29.jpg

  配水池是日伪时期修建的一处供水设施。因为这里地势较高,又靠近公路,成为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守军负隅顽抗的屏障。


  这是一场恶仗——1948年10月12日8时,配水池战斗打响。经过10个小时的激战,东北野战军先后击退敌军30余次反扑,攻占了配水池。战斗结束时,我军伤亡600余人,一线部队只剩下5名战士和1名随军记者。配水池战斗打开了锦州城北的门户,为攻克锦州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并未远去。配水池外墙上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弹孔是这处遗址亲历枪林弹雨的明证。


  为了让后人牢记这段历史,铭记英烈,2019年,辽宁省政府部署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锦州市加大配水池战斗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修复了配水池战斗遗址,同时建设了内容丰富的陈列馆,并将公园与红色遗址有机融合。如今,整个遗址保护面积达6.7万平方米,不仅成为红色遗址展览地,同时也是市民游客休闲地。


  从一个遗址变成一处公园,从一段历史变成永久记忆,锦州打开一个点,连成一个片,让人们置身其中,身临其境,通过今昔对比,所见所感,发自内心地体悟到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锦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说,经过几年的运行证明,对配水池战斗遗址活化利用所收到的成效远远超出最初想象。


  陈列馆内,一对来自北京的年轻夫妇在历史照片与革命文物前且听且行。庄严肃穆的展馆内,一张张历史图片,一段段文字,让这对年轻夫妇不住地唏嘘慨叹。“之前不太了解这段历史,走近了,才会觉得今天幸福生活的珍贵。”丈夫张盛凯这样说。


  陈列馆外,阳光明媚,岁月静安。辽宁省去年启动10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积极探索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经验,发挥文物融入社会、传承文化基因作用,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达到新水平。(朱忠鹤)


责任编辑:何莹审核:金春妮
微信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返回顶部
辽宁锦州:文化公园里重温配水池战斗
来源:辽宁日报 2024-03-28 11:07:08
      3月的锦州城,乍暖还寒。从锦州老城区沿着人民街一路向北,坡道渐陡,人流渐少。“离这儿不远,那就是‘配水池’。”在路人的指引下,人民街西侧的一片高地映入记者眼帘。几年前,这里是被平房与砖墙环绕的辽沈战役战斗遗址,如今已经变身成红色主题文化公园。此时,阳光正暖。平坦且整洁的广场上,游人三三两两,有的在广场漫步游走,有的推着婴儿车,沐浴着阳光。幸福之感穿透四周密植的草木,四溢开来。配水池是日伪时期修建的一处供水设施。因为这里地势较高,又靠近公路,成为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守军负隅顽抗的屏障。这是一场恶仗——1948年10月12日8时,配水池战斗打响。经过10个小时的激战,东北野战军先后击退敌军30余次反扑,攻占了配水池。战斗结束时,我军伤亡600余人,一线部队只剩下5名战士和1名随军记者。配水池战斗打开了锦州城北的门户,为攻克锦州创造了有利条件。历史并未远去。配水池外墙上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弹孔是这处遗址亲历枪林弹雨的明证。为了让后人牢记这段历史,铭记英烈,2019年,辽宁省政府部署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锦州市加大配水池战斗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修复了配水池战斗遗址,同时建设了内容丰富的陈列馆,并将公园与红色遗址有机融合。如今,整个遗址保护面积达6.7万平方米,不仅成为红色遗址展览地,同时也是市民游客休闲地。从一个遗址变成一处公园,从一段历史变成永久记忆,锦州打开一个点,连成一个片,让人们置身其中,身临其境,通过今昔对比,所见所感,发自内心地体悟到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锦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辽沈战役纪念馆馆长刘晓光说,经过几年的运行证明,对配水池战斗遗址活化利用所收到的成效远远超出最初想象。陈列馆内,一对来自北京的年轻夫妇在历史照片与革命文物前且听且行。庄严肃穆的展馆内,一张张历史图片,一段段文字,让这对年轻夫妇不住地唏嘘慨叹。“之前不太了解这段历史,走近了,才会觉得今天幸福生活的珍贵。”丈夫张盛凯这样说。陈列馆外,阳光明媚,岁月静安。辽宁省去年启动10项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积极探索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经验,发挥文物融入社会、传承文化基因作用,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达到新水平。(朱忠鹤)